徐麗嬌, 郝志鵬, 李濤, 李芳, 李景龍, 陳保冬*, 2018. 叢枝菌根真菌異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14-3-3蛋白基因克隆及功能驗證.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已接收) 徐麗嬌, 郝志鵬, 謝偉, 李芳, 陳保冬*, 2018. 叢枝菌根真菌根外菌絲跨膜H+和Ca2+流對干旱脅迫的響應. 植物生態學報(已接收) 陳保冬*, 李雪靜,徐天樂,謝偉,2018. 叢枝菌根真菌生物地理學研究進展.生態學報38(4): 1167-1175. 張莘, 陳保冬, 孫玉青, 伍松林, 李景龍, 2017. 叢枝菌根真菌與砷的相互作用研究進展. 菌物研究15(1): 53-57. 徐麗嬌, 姜雪蓮, 郝志鵬, 李濤, 吳照祥, 陳保冬, 2017. 叢枝菌根(AM)通過調節碳磷代謝相關基因的表達增強植物對低磷脅迫的適應性. 植物生態學報41(8): 815-825. 李雪靜, 徐天樂, 陳保冬, 徐麗嬌, 趙愛花,2017. 荒漠和草原生態系統叢枝菌根真菌多樣性和群落結構. 生態學雜志36(10): 2734-2743. http://atlasofscience.org/crosstalk-between-arbuscular-mycorrhizal-fungi-and-host-plants-under-drought-stress/#more-21021 李景龍, 孫玉青, 陳心桐, 馮海艷, 陳保冬, 張莘*, 2017. 接種AM真菌和施加鐵可協同降低水稻砷累積. 菌物學報 36(7): 1037-1047. 向丹,徐天樂,李歡,陳保冬*,2017.叢枝菌根真菌的生態分布及其影響因子研究進展.生態學報,37(11): 3597-3606. 侯時季,李濤,藺閣,伍松林,陳保冬*,2016. 施用沼渣和接種叢枝菌根真菌對甘草生長及礦質營養的影響. 環境科學學報 36(12): 4453-4460. 侯時季, 陳保冬, 張莘*, 2016. 叢枝菌根共生建成的信號識別機制. 微生物學通報 43(12): 2693?2699. 侯時季,李濤,藺閣,陳保冬*,2016. 施用沼液和接種叢枝菌根真菌對甘草生長及重金屬累積的影響. 農業環境科學學報 35(8): 1465-1472. 孫玉青,張莘,吳照祥,伍松林,胡亞軍,邢穎,陳保冬*, 2015. 雄黃礦區不同砷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結構及碳源利用特征. 環境科學學報 35(11): 3669-3678. 陳保冬,趙方杰,張莘,伍松林,喬敏,歐陽緯瑩,朱永官*,2015. 土壤生物與土壤污染研究前沿與展望. 生態學報 35(20):6604-6613. 吳照祥, 郝志鵬, 陳永亮, 曾燕, 郭蘭萍, 黃璐琦, 王勇, 陳保冬*, 2015. 三七根腐病株根際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與碳源利用特征研究.菌物學報42(3): 598-607 吳照祥, 郝志鵬, 曾燕, 郭蘭萍, 黃璐琦, 王勇, 陳保冬*, 2015. 三七根腐病原菌毀壞柱孢霉分子定量檢測方法及其應用. 微生物學通報 34(1): 65-74 邢穎, 張莘, 郝志鵬, 趙正雄, 于有志, 陳保冬*, 2015. 煙草內生菌資源及其應用研究進展. 微生物學通報42(2): 411?419. 向丹, 陳保冬, 李歡, 張莘*, 2015. 入侵植物光梗蒺藜草對土著叢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響. 作物研究 29(5): 287-294. 陳保冬*, 孫玉青, 張莘, 伍松林, 2015. 菌根真菌重金屬抗性機理研究進展. 環境科學 36(3) : 1123-1132. 陳永亮, 陳保冬, 劉蕾, 胡亞軍, 徐天樂, 張莘*, 2014. 叢枝菌根真菌在土壤氮素循環中的作用. 生態學報 34(17): 4807-4815. Li Tao, Hu Yajun, Hao Zhipeng, Li Hong, Chen Baodong*, 2013. Aquaporin genes GintAQPF1 and GintAQPF2 from Glomus intraradices contribute to plant drought tolerance. Plant Signaling & Behavior 8(5): e24030 Li Tao, Chen Baodong*, 2013. Measurement of extracellular Ca2+ influx and intracellular H+ efflux in response to glycerol and PEG6000 treatments. Bio-protocol 3(18): e911. DOI: 10.21769/BioProtoc.911 雷垚, 郝志鵬, 陳保冬*, 2013. 土著菌根真菌和混生植物對羊草生長和磷營養的影響. 生態學報 33(4): 1071-1079. 雷垚, 伍松林, 郝志鵬, 陳保冬*, 2013. 叢枝菌根根外菌絲網絡形成過程中的時間效應及植物介導作用. 西北植物學報 33(1): 154-161. 葉佳舒, 李濤, 胡亞軍, 郝志鵬, 高彥征, 王幼珊, 陳保冬*, 2013. 干旱條件下AM真菌對植物生長和土壤水穩定性團聚體的影響. 生態學報 33(4): 1080-1090. 周文萍, 向丹, 胡亞軍, 李志芳, 陳保冬*, 2013. 長期圍封對不同放牧強度下草地植物和AM真菌群落恢復的影響. 生態學報 33(11): 1-11. 伍松林, 張莘*, 陳保冬, 2013. 叢枝菌根對土壤-植物系統中重金屬遷移轉化的影響. 生態毒理學報 8(6): 847-856. 李 濤,陳保冬*,2012. 叢枝菌根真菌通過上調根系及自身水孔蛋白基因表達提高玉米抗旱性. 植物生態學報 36 (9): 973–981. 李濤, 杜娟, 郝志鵬, 張莘, 陳保冬*, 2012. 叢枝菌根提高宿主植物抗旱性分子機制研究進展. 生態學報 32(22) 7169-7176. 陳保冬*,陳梅梅,白刃,2011. 叢枝菌根在治理鈾污染環境中的潛在作用. 環境科學 32(3): 809-816. 王曉英,王冬梅*,陳保冬,黃益宗,王幼珊,2010. 叢枝菌根真菌群落對白三葉草生長的影響. 生態學報 30(6):1456-1462. 張莘*,黃青,陳保冬,羅磊,朱永官,2010.無根萍 Wolffia globosa 中砷及其它元素的分布特點。核技術 33(6):434-438. 陳梅梅*,陳保冬,許毓,田慧穎,鄧皓,2009. 菌根真菌對石油污染土壤修復作用的研究進展. 生態學雜志 28(6): 1171-1177. 陳梅梅,陳保冬,王新軍,朱永官*,王幼珊,2009. 不同磷水平土壤接種叢枝菌根真菌對植物生長和養分吸收的影響. 生態學報 29(4): 1980-1986. 夏運生,陳保冬*,朱永官,吳亞洵,王幼珊,李曉林, 2008. 外加不同鐵源和叢枝菌根對砷污染土壤上玉米生長及磷、砷吸收的影響. 環境科學學報 28(3): 516-524,. 楊秀梅,陳保冬,朱永官,王冬梅*,王幼珊, 2008. 叢枝菌根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對銅污染土壤上玉米生長的影響. 生態學報28(3): 1052-1058. 肖雪毅,陳保冬,朱永官*,2006. 叢枝菌根真菌對銅尾礦上植物生長和礦質營養的影響. 環境科學學報 26(2): 312-317. 劉翠花, 陳保冬*, 朱永官, 張澈, 2006. 叢枝菌根真菌對青生長發育及磷營養的影響研究. 土壤學報 43(6): 1052-1055. 陳世寶, 朱永官*, 陳保冬, 2006. 土壤改良劑對油菜富集238U、226 Ra及232 Th的影響. 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 7(11): 13-17. 張旭紅, 朱永官*, 王幼珊, 林愛軍, 陳保冬, 張美慶, 2006. 不同施肥處理對叢枝菌根真菌生態分布的影響. 生態學報 26(9): 3081-3087. 陳保冬*, 李曉林, 朱永官, 2005. 叢枝菌根真菌菌絲體吸附重金屬的潛力及特征. 菌物學報24(2): 283-291. 朱永官*,陳保冬,林愛軍,葉志鴻,黃銘洪, 2005. 珠江三角洲地區土壤重金屬污染控制與修復研究的若干思考. 環境科學學報 25(12): 1575-1579. 孔維棟, 朱永官*, 傅伯杰, 陳保冬, 童依平, 2004. 農業土壤微生物基因與群落多樣性研究進展. 生態學報 24(12): 2894-2900. Chen Baodong, Li Xiaolin*, Christie Peter, 2002. Studies on two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colonizing maize under different phosphorus regimes in a compartment cultivation system. Pedosphere 12(2): 121-130. 申鴻, 陳保東, 馮固, 劉于, 李曉林*, 2002. 鋅污染土壤接種叢枝菌根真菌對玉米苗期生長的影響. 農業環境保護 21(5): 399-402. 陳保東, 馮固, 李曉林*, 崔建宇, 2000. 玻璃珠分室培養AM真菌方法的建立. 菌物系統 19(2): 212-216. |